第26期 |
媒体监测报告 |
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办公室 |
二OO九年六月三日 |
情系“三农”出实招与农共舞铸辉煌 2011-2-16 04版
http://yndaily.yunnan.cn/html/2011-02/16/content_285899.htm
马 红
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(以下简称省联社)成立近6年来,改革发展活力倍增,各项业务连年翻番,完成了由全省规模最小、服务较差、风险较大的银行向规模第一、服务优质、效益较好、质量较高银行转变的历史性跨越,在“十一五”期间取得了辉煌的业绩。
截至2010年末,全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2976.7亿元,为改革前的3倍多;存款余额2501.54亿元,贷款余额1612.5亿元,分别为2004年改革前的4.53倍和4.2倍;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8.65%和15.26%,存贷款余额及市场份额均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;实现净利润27.9亿元,为改革前的63.4倍;不良贷款实现“双降”,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,资本充足率由改革前的负数上升至9.58%,拨备总额114.8亿元,拨备覆盖率151.2%,其中,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189.6%,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。
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扎根“三农”沃土筑牢发展根基
农村信用社有近60年的发展历程,其中管理体制几经变革,发展历尽沧桑与曲折,但几十年长盛不衰且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,特别是改革以来,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,究其原因:根本的一条就是农村信用社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入“三农”这块广袤的沃土,充分发挥点多面广、熟悉农村、熟悉农民、熟悉“三农”的优势,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宗旨,不离乡、不离土,情系“三农”,用真情、用汗水、用丰富的信贷产品、用优质的金融服务,为千家万户农民发展生产、改善生活、摆脱贫困、迈向小康架起了“绿色通道。”
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,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“三农”发展的主要因素。因此,做好支农工作,解决好服务“三农”问题,对于云南边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、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。省联社成立之前的2004年,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仅300多亿元,总量投入小、信贷产品单一、服务渠道狭窄,存在农民“贷款难”问题。
针对以上情况,省联社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精神,广泛发动干部员工进行了关于“深化改革,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作用”的思想大讨论,进一步统一了思想,形成了共识:一是服务“三农”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,是有效解决“农民贷款难问题”,支持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,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,因此,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工作的好坏,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,而且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,全省农村信用社必须高举“支农”大旗,坚定不移地做好支农工作。二是做好支农服务工作是发挥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,促进自身发展的必需。因为农信社的根基在农村,优势也在农村,农村市场是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源泉和利润支柱,必须始终坚持服务“三农”的基本前提不动摇,做到:改革不改支农方向,并把支农服务是否改进、支农效果是否增强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,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,全面提升支农服务水平,情系“三农”,支农惠农,为“三农”发展提供全方位的、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。
思想认识统一后,省联社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,扎实有效做好支农服务工作。一是明确市场定位,指明支农方向。改革近6年来,省联社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点多面广、遍布城乡、科技网络先进的优势,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宗旨,始终坚持“立足三农、服务城乡、支持中小企业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”的市场定位。二是加强对支农工作的组织领导,落实责任。省联社成立了“支农工作领导小组”,并要求层层落实支农责任,确保支农工作落到实处。三是制定支农方案,统筹规划,统一实施。省联社紧紧围绕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、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,从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、农村经济发展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,制定了《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,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“惠农金桥行动计划”等活动,不断促进支农工作向纵深开展。四是调整结构,突出重点,加大投入。6年来,省联社均以1号文件下发“年度支农工作指导意见”,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不断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,加大信贷资金投入,重点支持春耕备耕生产、农田水利建设、中低产田改造、农业产业化发展、农村流通体系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和领域,确保支农工作落在实处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遍布全省城乡的2400多个基层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发扬“背包下乡、走村进户”的信合传统,以辛勤的汗水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,换来了广大农民丰收的笑脸,换来了各级、各地政府、社会各界的翘指赞扬,换来了丰硕的支农成果。据统计,2005年—2010年的近6年间,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近4000亿元,发放的短期农业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8%以上,支农贷款的年平均增量保持在200亿元以上,年均增幅达23%以上,在支持农民增收致富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,是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。
小额农贷助农致富诚信之花盛开云岭大地
为破解“农民贷款难”问题,省联社积极创新,倡导全省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、党员联保贷款、金碧惠农卡等信贷产品为载体,加大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信贷资金投入,促进了农民发展生产、脱贫致富。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个响当当的“特色服务品牌”,以其制度上的规范性、操作上的简便性、使用上的广泛性和风险上的可控性,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。多年来,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信贷支农方式,它为扩大支农贷款覆盖面、有效解决农民“贷款难”问题、促进“三农”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在操作程序上,全省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建立健全“一户一档”“一村一册”的农户经济档案,不断完善农户授信评级工作,不断扩大授信额度,简化贷款手续,并以创新产品“金碧惠农卡”逐步替代《贷款证》,使农民享受到金融创新的便捷、高效和实惠。
陆良县是滇中一个6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,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52.9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57元。多年来,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,创新信贷产品,加大信贷资金投入,全县多年农信社涉农贷款均占全县金融机构的98%以上。目前,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3.3万户,占全县总农户数的93.5%,颁发贷款证11.2万本,占建档农户的84.3%,核定贷款限额99135万元。有力支持了“三农”和地方经济发展,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了“诚信致富、合作共赢”的金桥。在创建信用村镇建设中,陆良县农信社将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分为:优秀、较好、一般、次级4个等级。对“优秀”、“较好”、“一般”的信用户分别核定贷款最高限额为10万元、8万元和5万元,“次级”不予贷款。这样,广大农户急需资金发展种养殖业或多种经营时,只要在信用社核定的信用额度内,随时都可以办理贷款,方便、及时、高效,有效保证了农民春耕、夏种、秋播等农业生产资金需要,打响了服务“三农”的信贷品牌。农村信用社扎实有效的支农服务工作,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依赖和支持,也得到了县委、县政府的充分肯定。5年来,新发放的贷款收回率均为100%,全县评定了活水、芳华两个信用乡镇,占乡镇数的20%;评定信用村11个,评定信用户10.5万户,占建档农户的79%。陆良县联社先后被市、县授予“支农先进单位”、“市级文明单位”、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”、“千村扶贫、百村整体推进优秀帮扶企业先进单位”、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;2010年,陆良联社再获殊荣,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全国“最佳服务三农贡献奖”。
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,不仅把农民带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,而且还带来了诚实、守信、文明、和谐的乡风民俗,培育了农村良好的诚信环境,有力促进了“三农”发展和社会稳定。据统计,截至2010年末,全省农村信用社已为677万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,为482.6万农户发放了信用贷款证,向624.7万农户发放了贷款,农户贷款面达70.3%。全省共评定信用乡(镇)33个,信用村1614个,信用小组10842个,信用户298.6万户。诚信之风必将吹开云岭大地丰硕的文明之果。
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惠及千家万户
改革之初,为改变农村信用社服务产品单一,服务领域狭窄、服务手段落后、业务发展缓慢的不利局面,省联社及时调整了经营思路,明确了发展方向,坚定了“改革不改支农方向”的信心,将市场定位为:立足“三农”,服务城乡,支持中小企业,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发挥“农村金融主力军”作用,组织实施了“惠农金桥行动计划”,以科技为支撑和“引擎”,根据“三农”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服务需求,努力加大支农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,先后创新开发了30多个特色化、本地化的信贷、结算和中间业务产品,如林权抵押贷款、共产党员联保贷款、巾帼科技示范户贷款、“贷免扶补”小额创业贷款、农民建房贷款、市场商户创业贷款等系列产品,为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、特色产业和产业化农业发展、农民致富提供了多元化、个性化的金融服务,有力促进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。
2010年末,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
贷款余额1342.9亿元,为改革前的4.2倍。全年共发放“贷免扶补”创业小额贷款40393户,金额20.08亿元,支持了4万多人创业就业;累计发放农户小额建房贷款13.93亿元,支持户数达7.46万户;累计对14.19万农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2.01亿元;累计向5167户农户发放“家电下乡”贷款2735万元;今年累计对4906户农户和企业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5.2亿元,贷款余额达到20.03亿元,有力促进了林权改革和林业发展。
普洱市镇沅县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,国土面积的97.7%为山区,是集边疆、民族、山区、贫困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。多年来,镇沅县农村信用社为支持当地农民发展“特色农业”,早日脱贫致富,实施了分区域、分行业的信贷支持战略,加大了茶叶、烤烟、甘蔗、核桃等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。近5年来,年均投入2亿元支持烤烟业种植,使全县农民烤烟年均收入达1亿元,财政收入近4000万元;年均投入600万元扶持甘蔗产业发展,农民年均收入400多万元;投入1亿元支持茶叶、香菇、林业等产业发展,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做好各类代理业务惠及“三农”。全省农信社利用服务网点贴近农户、科技网络支撑能力强的等优势,认真做好代发财政补贴农户资金(即“惠农一折通”)业务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、新农合、代理烟草配送、代收水电费、话费等10多项中间业务,将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千家万户,让城乡群众享受到“身边银行”的高效金融服务。全年共向870多万农户代发19类财政补助资金64.46亿元,自2007年至今,已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资金188.9亿元;共向第一、二批的34个新农保试点代发79.2万人的养老保险金4.08亿元,代收保险费5.37亿元,农户参保人数407.1万人,为农民养老提供了良好保障。
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和创新,大大拓宽了农信社的业务领域,拓展了服务渠道,丰富了服务产品,充分满足了“三农”和中小企业本地化、特色化、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,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、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撑。
面对灾难信合人勇挑重担
多年来,云南省各地地震、旱灾、水灾、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,给各族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,加剧了农民贫困的程度。
灾情就是命令。心系“三农”的全省信合人立即行动起来,省联社梁希勇理事长、任树云主任一次次亲临灾区,率领信用社员工第一时间赶往灾区现场,查看灾情、慰问受灾群众,并立即启动“抗灾救灾金融服务应急机制”,开辟“金融服务绿色”通道,采取一系列金融服务硬措施,如:简化贷款手续、缓收因灾而无法归还的利息、免收罚息、加大信贷投入等,克服自身受灾的困难,及时将金融服务送到灾区第一线,为群众恢复生产、重建家园、弥补灾害损失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2010年4月,云南遭遇“百年大旱”,河水断流、水井干涸、农田龟裂、庄稼枯死、人畜饮水困难……全省农村信用社怀着感恩“三农”、回报“三农”的真情和爱心,立即行动起来,与灾区民众携手并肩,共同打响了“抗大旱,保民生、夺丰收”的攻坚战。各级信用社“抗大旱、支持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”成立了,“救灾贷款专柜”开通了,贷款手续简化了,授信额度提高了,贷款利率降低了、信贷投入加大了……
爱心撑起一片绿荫,数字见证“浓情”。半年来,全省农信社累计向63.8万受灾农户发放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贷款102亿元,及时满足了农民挖水窖、引水渠、购运水车、化肥、地膜等资金需求。同时,深受旱灾影响的信用社广大员工还克服自身困难,自发向灾区捐款达712.75万元,用优质服务、用爱心帮助广大农民夺取了大灾之年的农业丰收。
曲靖陆良县周东村1260户村民笑了,350万元救灾资金为他们减少了1350万元的经济损失;大理州祥云县江长村村民们乐了,“信合抗旱井”解除了全村1200人和1000亩地的“干渴”,宾川县种植葡萄的张萧和乡亲们的钱包鼓了……秋收后,灾区各族群众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,纷纷来到信用社归还贷款和利息,用无言的行动表达了“感谢”!
履行社会责任百余乡镇金融服务“全覆盖”
按照省委、省政府《关于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的实施意见》,全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,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建设工作,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负责承担122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中的104个乡镇网点的建设任务,占全省金融服务缺失网点的86%。
省联社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领导下,在金融办、银监局等部门的积极支持下,全省农村信用社克服时间紧、任务重等困难,进一步提高对解决金融服务缺失乡镇问题重要性的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,加大工作力度,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,建立起了“四项机制”(即领导责任追究制、限时督办制、沟通协调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),确保了网点建设、开业筹备等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。
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,截至2010年12月25日,提前半年完成了104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建设开业任务,及时将涉农补贴资金、新农保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,有效满足了各族群众存取款、贷款、汇兑资金的金融服务需求,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,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、省政府确定的任务。
科技创新引领“三农”服务信息化
近6年来,省联社依托科技创新,建立了先进的“信息化网络平台”,进一步加大了新业务、新产品的开发力度,先后开发了大、小额支付、跨行通兑、手机银行、电话银行、网上银行等系统,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手段、服务功能上实现了历史性的大突破和飞跃。客户办理汇兑业务由过去的手工办理业务、信汇、电汇等落后的方式,到今天的瞬间到帐。客户足不出户,即可在家里通过农信社的网银办理查询、对帐、转账、缴费支付等业务。2011年,农信社的网上银行开通仅两个月,个人和企业用户已达4467户,交易量已达22.88亿元,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服务渠道、服务水平已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。
“金碧卡”是农村信用社服务“三农”的品牌产品。经过近六年的不断创新拓展,目前,“金碧卡”系列产品大大丰富,功能齐全,服务特色明显,在全省银行卡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席位,受到持卡人的广泛好评。金碧惠农卡专门针对农户设计,金碧校园卡给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,贷记卡、公务卡满足了城乡公务员的消费需求。截至2010年末,全省农信社累计发卡量达751.5万张,全年新增“金碧卡”228万张,其中:金碧惠农卡58.6万张,存量达到102万张。“金碧惠农卡”荣获人行授予的“最受欢迎银行卡”殊荣。
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,向客户提供及时、高效、便捷的金融服务,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大了自助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,今年共投入5680万元,购置ATM等自助银行设备445台。目前,已累计设立自助银行98家,布放ATM机1161台、POS机5262台,发展特约商户4756家,自助服务设施居全省金融机构之最,给城乡广大客户带来了极大便利。
60年的风雨历程,农村信用社牵手“三农”,结下深厚的浓情密意,不离不弃,相伴相依,共同铸就了“三农”发展的辉煌。未来的旅程上,农信社还将矢志不渝,与“三农”相伴成长,共创美好明天!